历史不能假设,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,假设根本改变不了历史。甚至所谓历史教训,都要等事过境迁之后,还要有对的时间和时机,才能谈。
"错过平衡财政黄金时期", 就是一个假设笑话。天要下雨,娘要嫁人,如果政府没有意愿去改, 那么任何“黄金时期” 都不存在。 如果有政治意愿的话, 任何时机都是好时期, 当然也可也说任何时机都是坏时期。
话说回来,马来西亚政府最大的财政问题,梁志华已经在前文说了 : 所得税率探顶只能扩税基 要脱困还需减开销增商机 指出来了 :i. 公共领域的薪金(2009 年380亿 ) ii. 无效率的津贴(2009年 209亿)
这两个问题, 很大的程度上皇后的屁股。尤其是公共领域的薪金,因为这牵涉了一个庞大的就业系统, 而不只是所谓的公共机构。
以马来西亚的人口来说,这个庞大的公共机构是没必要的。 把公共人事精简化,使用信息科技自动化(如把路税更新自动化), 减少繁文缛节(减少批准的程序) ,就可以把需要的人数至少削减一半以上。 这有几个后果 : i. 让国家每年省下 190 亿元, ii. 半数以上的公务员要失业。 iii. 一大群公务员人力被释放出来。
由于马来西亚的公共机构太庞大了, 半数以上的公务员被裁,必定提高失业率, 对社会带来冲击。 当然,如果安排得当,那么被释放出来的人力可以加入私人界成为有效的生力军。
如果继续饮鸠止渴,把公共机构继续当着吸尘机把失业大学生吸纳, 来达到数据上的低失业率,消耗应该用的地方(如扶助中小型企业,建立更多的专业学院,转换系统提高效率等等) , 马来西亚会更快的成为另一个津巴布韦。
纳吉所谓的“经济转型”, 没有提到任何精简公共机构的意愿, 也没有任何精简公共机构的软着陆措施。 比如说阶段化的精简人手,设立志愿精简小组,开公务员创业课程给被精简的人,把功能重复的部门削减然后调派去没有信息化的部门, 去帮助信息化,调部分人手去做精简化的后续工作等等。
就拿最简单的农业来说,马来西亚政府很多时候, 都没有收集足够的数据把它转化成有用的情报,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, 减低成本和浪费。 当农地的生产出现荒谬的对比(比如说 4 吨 对18 吨的生产对比),那应该做数据收集来调查问题现象。要不然提高的生产力的研究是无法开始的。 转换成收集数据的工作,可以让被精简的公务员, 过渡学习新的技能,如学会问问题,而学会问问题, 是知识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。
而如何减少津贴, 也可以从转换人员开始, 让参与过渡的人员收集数据来找出问题,然后逐步削减低效率津贴,把津贴转换成生产奖励。
我个人认为,逐步精简公共机构, 转移津贴成为奖励,在四五年内,除了未来每年可以削减超过300 亿元 的低效率经常支出(薪金和津贴), 增加私人界的就业比重, 除了减少政府赤字,也因为私人企业的增加而提高政府的收入。
和消费税比较, 这是 300 亿元和 20亿元(或更少)的对比。 除此之外,那"可能得到“ 的20亿元消费税的收益, 会被越来越庞大的公共机构支出 (因为政府没有精简)消减。最后我们还是一样要步津巴布韦的后尘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