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的商业功利, 把从70年代,开始发展出来的民歌音乐产业土地,毒得枯萎。不理会歌手的反对滥发专辑,只为了要把钱在最短的时间赚完, 把消费者和歌手当血牛榨干。数码科技出现的时候,台湾消费者立刻翻脸。 不滥发的本土唱片公司,还可以保持元气, 可是音乐产业已经疮痍满目。
90 年代,滥用日本歌曲谱歌的香港,不深耕自己的音乐产业,把自己的文化生态,搞得一团糟。使用的手法和台湾一模一样。 高峰时期,最红的歌手专辑里头,粗制滥造的歌曲占了一半。 最后也得到了报应。 数码科技出现的时候,香港消费者翻脸也毫不犹豫。 哥们姐们卖的是数量,不是质量.
马来西亚80 年代成立激荡工作坊,同样的,虽然发掘不少马来西亚歌手,不过同样的, 也把自己的土地的肥沃度, 变成盐碱地。 那穷凶恶级的吸金手法,不会比港台好看得多。
还不知道问题出在那吗?继续怪盗版。 可是奇怪了,当网络上单曲收费平台出现的时候,市场出现了。还怪盗版?
文化产业,如果经营不善,是会被消耗掉的。和许多消费产品一样,消费者是受不了粗制滥造的不便。 垃圾歌曲,听上100 篇,也是垃圾。
所以台湾民歌运动开始, 根本不是巧合。当时的台湾社会和学者,已经把社会培养了出了一定的品味,李双泽是打开了那个开关!就像龙应台的《野火集》,也要有被点燃的条件。 激荡工作坊当年可以成行,因为土地还有文化的肥沃度。
张盛德面对和要做的, 不是一场“本地音乐复兴”, 而是需要一场“文艺复兴”。台湾现在正在静静的搞“文艺复兴”,马来西亚还在里头吵。而政府硬体上的投资越多,文化产业衰退得越快。
幸运的是,网络把宣传的成本降低。开始搞启蒙还可以为。
又或者,张盛德要搞水栽的《红花会》?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